聚焦數智!骨髓活檢病理結構化報告引領血液病診斷新發展
2024-11-20 閱讀數:140
病理檢測被譽為診斷的“金標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華銀康血液病理綜合診斷中心始終秉持深耕血液病理的初心,此次在血液病骨髓活檢病理診斷領域,創新推出了骨髓活檢病理結構化報告。這一引領性的突破,彰顯了華銀康血液病理綜合診斷中心為血液病病理診斷的技術發展做出的貢獻,更為患者帶來了更為精確、高效的診療體驗。
什么是骨髓活檢?
全稱為骨髓活體組織檢查術,主要是通過使用活檢針采集骨髓中的組織樣本以此來做組織病理學形態分析。它可以提示有核細胞增生程度、造血細胞成熟度,了解骨髓腔內細胞構成等,還可以對骨髓基質進行分析,以及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等[1]。
骨髓活檢診斷技術的痛點
1. 樣本分析復雜性:骨髓活檢報告結果常常還需要綜合多個指標,有些疾病還需要結合其他如病史、癥狀、體征、血常規、生化、染色體檢查等來綜合判斷。因此,骨髓樣本的分析需要專業的病理學知識,對病理學家的技能和經驗要求較高。
2. 診斷準確性:確保活檢結果的準確性對治療方案的制定至關重要,任何偏差都可能導致誤診。
3. 行業標準化:行業內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可能導致不同機構間的診斷結果存在差異。
4. 病理報告較主觀性:骨髓活檢報告大多都以描述為主,同時適當增加討論與建議,使得骨髓活檢病理報告多少帶有病理醫生主觀性描述,同一個樣本不同的病理醫生可能診斷出不同結果。
這些痛點可能影響骨髓活檢的整體效率和質量,從而影響患者的治療結果。因此,骨髓活檢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華銀康血液病理綜合診斷中心為血液病理診斷的技術發展做出貢獻,推出骨髓活檢病理結構化報告為病理診斷保駕護航。
骨髓活檢病理結構化報告的價值
骨髓活檢病理結構化報告是一種標準化、系統化的報告形式,它旨在提高病理報告的準確性和可讀性,使得臨床醫生能夠更快速、更有效地獲取關鍵信息。與傳統的骨髓活檢病理報告相比,骨髓活檢病理結構化報告的優勢如下:
對于病理醫生
1. 標準化和一致性:結構化報告使用預設的模板和標準化的語言,確保了所有報告的一致性,減少了因個人表達習慣不同而產生的歧義。
2. 提高效率:由于報告是預先格式化的,醫生和報告編寫者可以更快地完成報告,減少了撰寫時間。
3. 符合法規要求:結構化報告有助于醫療機構遵守相關的法規和標準,如HIPAA(健康保險便攜與責任法案)等。
4. 符合指南/規范要求:結構化報告系統按照指南/規范的要求對各每個疾病診斷的模板進行了規范化設計,采用下拉選擇和填空的形式進行診斷。
5. 避免缺項/漏項:病理醫生可以根據模板的指引進行逐項診斷,避免缺項/漏項,診斷過程更規范,診斷名稱和術語更標準,指標描述更精準。
6. 智能計算:結構化報告系統按照指南/規范的要求智能計算(TNM分期、FIGO分期、ICD-O編碼等),診斷結論自動生成。既規范又靈活,支持多腫瘤、多組織學分型的錄入。
7. 便于質量控制:結構化報告有助于醫療機構實施質量控制措施,通過分析報告內容來監控和提升服務質量。
8. 保持模板持續主動及時更新:專門團隊跟進指南/規范更新情況及時更新模板內容,華銀康骨髓活檢診斷實驗室測試運行通過后同步至其他用戶。
9. 培訓和教育:結構化報告可以作為教育和培訓工具,幫助醫學生和初診醫生學習如何準確、全面地記錄患者信息。
對于臨床醫生
1. 易于理解和分析:結構化報告的信息是按固定格式組織的,使得報告內容更加清晰,便于閱讀者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2. 便于數據挖掘:結構化數據可以更容易地被計算機系統抓取和分析,便于進行數據挖掘和臨床研究。
3. 支持決策制定:結構化報告提供的信息更加精確和全面,有助于醫生和決策者做出更好的臨床和管理決策。
4. 促進信息共享:結構化報告可以輕松地與其他電子健康記錄系統或數據庫集成,促進了信息的共享和交換。
5. 提高患者滿意度:結構化報告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和治療計劃,從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6. 支持遠程醫療:結構化報告便于通過網絡進行傳輸,支持遠程醫療咨詢和診斷。
創新之舉,促進行業發展
華銀康血液病理綜合診斷中心骨髓活檢病理結構化報告,為骨髓活檢病理報告領域樹立了新的標桿。為此,11月10日血液病理綜合診斷中心楊凡教授、趙彤教授和徐鋼教授等多名病理專家開展骨髓活檢病理結構化報告研討會,旨在通過骨髓活檢病理結構化報告提高病理診斷的質量和效率,促進病理數據的標準化、數字化和互聯互通。
專家們現場實際操作
專家們進行會議研討、迭代產品
骨髓活檢病理結構化報告研討會順利開展
展望未來,持續創新引領發展
華銀康血液病理綜合診斷中心秉承創新精神,不斷升級完善骨髓活檢病理結構化報告的技術體系。同時,還積極探索血液病理AI應用,如骨髓細胞AI識別診斷系統、骨髓染色體AI識別系統等。
參考文獻:
[1]Henry'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by Laboratory Methods[M]. 第2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0 :614-643.